时间: 2023-12-24 06:06:17 | 作者: 企业动态
2021年9月12日上午9点35分,山东石岛湾,随着反应堆控制棒逐步提出,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次达到临界。机组郑重进入“带核功率运行”状态,标志着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真正开始启动运行。这一关键成就,在2021年被习称为我们国家科技创新领域三大瞩目成就之一,与登陆火星、载人航天齐名。
经过两年的努力,时光来到2023年11月6日,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并网发电。
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技术具有固有安全性好、发电效率高、应用领域广、可模块化建造等优势。2006年,高温气冷堆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2012年,全球首座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开工。习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高温气冷堆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23年12月6日,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开始商业运行。清华大学作为高温气冷堆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参与方,过去的十年里,以“小核心、大协作”为创新战略,通过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到“产品”的成功转变。十年一剑,实现并网发电,不仅是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核集团、清华大学、华能集团等各方共同努力、贯彻习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成果。立足“三新一高”发展要求,瞄准国家科学技术创新重大战略需求,推动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也是中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篇章。
在清华大学,流传着一段“23岁半传奇”的故事。1958年,清华大学汇聚了一支独特的队伍,由平均岁数是23岁半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组成了清华的第一代核能人。经过他们六年的辛勤努力,我国核事业在1964年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成功启动了第一个自主设计、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实现了临界运行的重要突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70到8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重视核能安全问题。在王大中的领导下,清华的第二代核能人展开了对核能安全的深入研究。1985年,清华大学启动了低温核供热堆的研发工作,在1989年成功建成并投入运行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这座世界首创的一体化壳式自然循环水冷堆,标志着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首次运用,拥有出色的非能动安全性。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清华“200号”建设10MW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经过十年攻坚,在2003年成功并网发电,使我国掌握了自主发展高温气冷堆的技术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21世纪后,清华大学核研院的第三代核能人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多元价值观的环境中保持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如何在全球核能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坚持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开创新的篇章,以及如何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守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的正式并网,是他们向祖国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让我们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巨大突破。
以王大中院士为代表的清华核能人,经历了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国在世界先进核能技术领域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惊人飞跃。
为展现清华科研成果、回顾优良学风传统、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清华大学研究生会拟以“第四代高温气冷堆”为主题出品原创动画短片,讲述高温气冷堆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巨大飞跃的故事。展现了以清华大学科研团队为主要力量的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关团队在过去四十年中攻坚克难、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程。
“清研学术”由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运营,面向清华大学全体研究生基础课程学习、科研入门基础技能和学术个性化需求,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科研学术支持平台。
清研学术整合大量研究生常用学术资源。每周发布校内学术讲座与实验资讯,帮助同学及时获得学术信息;定期发布学术干货,科普软件使用、PPT制作、学位论文排版、重点期刊检索等研究生常用学术技能。
清研学术定期推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活动。“学术人生”讲座活动邀请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杰青等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科研工作心得。“学术之路”讲座活动涵盖课业知识、工具技能、综合素养、发展规划等多个角度,力图帮助研究生同学切实提升学业成绩和科研技能。
清研学术下设学术之路工作室。目前,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包括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学术新秀”获得者在内的讲师队伍,为研究生提供在线答疑和定制化的咨询服务